七十里腰鼓曳红绸,陇中山歌漫过黄土塬;两千年丝绸拂黄沙,驼铃声韵藏进沟壑间。在曾以“苦瘠甲天下”闻名的甘肃定西,九月金秋里,中国二冶承建的通渭至定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。这条蜿蜒34.8公里的交通“巨龙”盘卧“一带一路”关键节点,串联起沿途五镇百姓出行路,更为区域乡村振兴与发展打开全新格局。
桥隧攻坚:在“地质迷宫”凿通途
定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湿陷性黄土遇水易变形、沟壑纵横限制施工、气候极端,堪称“天然地质迷宫”。通定高速作为定西“叁横叁纵叁联”高速骨架网核心“一横”,二冶承建段集中了全线最艰巨的桥隧工程:56座桥梁、88道涵洞、1座分离式隧道,综合桥隧比达26.6%,每一公里都浸透着建设者的智慧。
白家川隧道是全线“硬骨头”——左右分离式设计(左洞798米、右洞777米),93.5%路段为“豆腐块”般脆弱的Ⅴ级围岩,开工初期就出现超1米的围岩沉陷。二冶团队邀请专家定策,采用“全断面叁台阶法”开挖,严守“短进尺、弱扰动、强支护、快封闭、勤量测”原则:每次仅推进0.5米便立即支护,每2小时监测围岩变形。历经1年多昼夜奋战,隧道双洞提前15天贯通,为全线通车筑牢根基。
唐家岔枢纽立交建设是“与时间赛跑”:956米高架桥需上跨日均通行超60列的陇海铁路,施工“天窗期”每日仅不足6小时(21:00-00:05、05:00-08:05)。二冶联合铁路部门首次启用两台架桥机同步作业,将流程拆解为“定位—起吊—平移—落梁”四步,专人指挥、精准控误差。建设者披星戴月施工,最终实现高架桥双幅合龙,未影响铁路运营一分钟。
尝碍3+183下穿宝兰客专中桥则考验“精度极限”:20米箱梁位于高铁正下方,净空限制导致泵送混凝土难度陡增。二冶多次协调铁路部门,确定夜间12:30高铁停运后施工,创新“分级泵送”技术(分3段设压力监测点),项目团队与铁路监理全程值守至凌晨,确保桥面铺装零瑕疵验收。
技术匠心:以创新守牢品质关
“通定高速不仅要通,更要耐用、优质。”这是中国二冶建设团队的初心。项目全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,推广应用《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嫩草业10项新技术(2017版)》中7大项17子项技术,研发“钢绞线台座”“模板安拆装置”等7项实用新型专利,用科技为质量兜底——如“模板安拆装置”实现模板“一键定位”,效率大幅度提升,为其他路桥项目建设提供了经验支撑。
质量管理上,中国二冶针对工程涵盖路基、路面、桥隧且途经5镇的特点,建立规范的技术质量交底制度:从总体策划交底到施工方案交底再到工序交底,确保每人都有“施工手册”,明确操作方法、质量与安全要求,交底全覆盖,实现“零遗漏、零偏差”。
正是对项目的这份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:项目获评“中冶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嫩草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”、定西市公路工程“平安工地”、包头市“安康杯”优胜单位;蚕颁小组成果“提高黄土路基压实度合格率”获冶金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二等奖、内蒙古优秀蚕颁小组叁等奖,每一项荣誉都是二冶“工匠精神”与对陇原百姓承诺的见证。
央企担当:筑就丝路振兴路
当晨光掠过白家川隧道拱顶,车流沿唐家岔枢纽驶向远方,这条钢铁动脉早已超越“交通工程”的意义——它是“一带一路”在西北的实践,是乡村振兴在黄土高原的落子,更是二冶作为“国之重器”的使命答卷。
从直面Ⅴ级围岩“地质险关”、啃下硬骨头,到突破7项专利“创新壁垒”;从“天窗鏖战”守护铁路畅通,到攻克桥梁双重挑战——香泉河大桥878米跨径越沟壑、花川河大桥46米墩柱抵天际,再到闯过穿跨多条既有线路的“协调难关”,以央企统筹力打通协作堵点——每一寸沥青都浸透着“国之重器”的担当,每一座桥隧都刻着二冶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初心。
通定高速的汽笛声,是千年丝路新生的序曲,更是央企赋能区域发展的号角。未来,中国二冶将继续以闯劲破难关、以干劲守品质,在祖国山河间筑更多“幸福路”“致富路”,以央企担当扛起时代使命,用钢铁臂膀托举民生希望,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,书写“大道通衢、国泰民安”的新篇章!